目前分類:育兒秘笈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逃避父母的保護和自我意識強烈,是2-3歲寶寶最主要的特性。大人若無法馬上適應這種急速的變化,只會帶來泄氣和灰心,要知道你的小孩不可能永遠在你的呵護下成長。 

仔細想想,一個可愛且有信賴性的小孩試著反抗,這對大人而言也算是件可喜的事。假如這個反抗期,延遲5年、10年才來,這對大人來說可能就更頭痛了。當他在嘗試獨立或試探自主時,大人如果順著他,也許反抗心還不至於太強;當然也有人認為多少讓他產生點反抗意圖,較能激起他應對人生衝突的意志而增加思考能力。父母如果一味地順從孩子,會使小孩嬌生慣養;因此適度地調節生活步調是有其必要的。 

2-3歲寶寶的思想逐漸成熟,而且趨於複雜化,大人這時不可再一味地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對於語言和知識的吸收非常有興趣,常會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借此逐漸吸收新知和新語言。這時大人若能順水推舟,小孩就更能順利成長。在知識方面,大人所扮演的角色是要回答小孩的問題,為小孩的成長準備一個完善的環境。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就是畫這種畫長大的──了解孩子繪畫發展的一般規律

1歲孩子的特點︰與其說是畫畫,不如說是手運動的痕跡。

家長注意︰讓他充分地亂畫,不要教他畫形狀。不要給多種顏色,只給他一種喜歡的顏色。

用具︰給他粗的彩色筆、蠟多較硬的蠟筆、3B-6B的鉛筆。用掛歷紙或大紙來畫。 
如果已經教了畫形狀︰馬上停止,孩子很快會恢復她原來自由的畫法。

詳細解說︰對嬰兒來說,隨著握鉛筆的手的運動,紙被弄破,並出現了鉛筆畫出的痕跡,他就會高興地哇哇亂叫,他們把用手使畫紙發生變化當作樂趣。1歲半以前,可以透過手的往返運動亂畫。留下的通常不是水準狀態的橫線,而是像半圓弧那樣的曲線,由肘到手的長度,大致就是這個圓弧的半徑。此時孩子還沒意識到自己在畫畫。1歲半以後,由畫大的圓向小的的圓轉變。接近兩歲,圓的線條變得流暢,當能把手腕當成軸來活動后,就能畫小圓了,還能上下來回亂畫出縱線條,手的活動開始從手腕往手指尖發展,也能像成人那樣拿繪畫工具了。此階段孩子還不會給亂畫的東西下定義,問他“這是什麼”還為時過早。因此只要給他一張足夠大的畫紙,使他能自由揮洒。請讓他不受形狀顏色的束縛,用單色自由地畫。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用baby home
來源:39育兒網 

 

幾乎每個孩子都有一段不讓家長「省心」的時候,他們「敢作敢為」,對父母的要求充耳不聞,甚至還針鋒相對,兒童心理學家稱這段時間為「執拗的敏感期」,這裡有幾個技巧有助你與這樣的寶寶好好溝通。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Z 水果名稱與圖片

水果.jpg 

水果1.jpg 

水果2.jpg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初為人母,難免對一些育兒問題以及小寶寶出現的一些現象產生疑問,有時還會因孩子的異常反應而焦慮不安,四處求救,結果仍未找到正確的答案。現就年輕媽媽在育兒當中常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

1、哪些藥物影響哺乳? 

以下藥物影響泌乳:生物鹼代謝藥可影響泌乳素的產生,從而抑制泌乳;

止痛藥:止痛藥,如可待因、安乃近應避免使用,因為這些藥可通過乳汁分泌出來。可選擇撲熱息痛或ibnprefen。

鎮靜藥:如母親用了安定、巴比妥酸鹽等藥後可影響泌乳.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從出生到1歲這段時間,不會講話,不能用語言表達他們的願望。父母只有掌握了寶寶這段時間的心理發展規律,才能更好地幫助寶寶健康成長。 

0~1歲寶寶的心理發展可以劃分為四個小階段。 

從出生到3個月的嬰兒,以睡眠為主。眼睛能夠隨著呈現在他面前的物體移動,能注視人的面孔微笑;能夠追隨聲音轉頭;能夠抓握接触到的東西。這時如果把周圍的環境布置得豐富一些,讓孩子經常接受各種視覺和聽覺刺激並受到親人的愛撫和照顧,就會促進他的神經系統的成熟、心理的發展。 

3~6個月的嬰兒,視、聽能力比前一段有進步,開始能有目的地伸手抓面前的東西和較長時間地玩胸前的玩具,並喜歡把東西放進嘴里。這時嬰兒是靠眼、耳、手、口等感覺器官認識事物。此時,父母多逗引孩子玩,經常抱孩子到室外散步,多與他“說話”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6~9個月的嬰兒,能用眼睛長時間地注視某一件物品;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會兩手交替拿東西或用雙手拿東西,在雙手臂的支撐下,能挺起身子;愛扔東西玩,會用玩具相互撞擊;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如“拍手”、“再見”、“謝謝”等,並且能照著去做。這一階段,家長應多幫助寶寶練習站、坐、轉等動作;給孩子一些中等大小的軟球、彩色積木、布制小動物和小搖鈴等玩具,和他一起玩,並用正確的語言告訴他玩具的名稱。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翻身、坐、爬、站、走」是嬰兒期發展的五大動作,每個動作是否依適當的時機發展,對寶寶來說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父母應該在寶寶各階段的動作發展上適時給予輔助,讓寶寶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獲得最佳的學習成效。 

  0~1歲的嬰兒時期是寶寶成長過程中變化最大的階段段,無論是食物的攝取(由液體變成固體)、語言的發展、腦部的成長...等等,「翻身、坐、爬、站、走」五大動作的發展也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變化。 

  多數的父母會對寶寶究竟幾個月時應該會翻身、會坐、會爬、會站、會走而詢問醫師,深怕自己的寶寶發展狀況出了問題。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科醫師吳芬芬表示,寶寶的各項動作發展因人而異,有些寶寶發育得快,有些寶寶發育得慢,她提供了「嬰兒粗動作發展評表」供家長參考,並提醒家長當寶寶各動作的發展進度落在顏色較深的部份,即表示該動作的發展是屬於後面的90%部份,就該注意囉! 

從出生起注意骨骼狀況 

  骨骼的發育也是粗動作發展中重要一環,台北馬偕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士嘉表示,通常嬰幼兒若有骨骼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出生時就察覺出來,而且愈早發現治療的效果愈佳,嬰幼兒常見的骨骼問題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父母可在寶寶約二~三個月左右,觀察寶寶腿部活動的狀況,如果發現寶寶兩腿的長度不一,且髖關節皮膚有明顯的紋路,最好帶寶寶至醫院檢查。此外,有時寶寶的關節會發出聲響,通常都無大礙,但為求安全起見,劉士嘉醫師建議當家長懷疑寶寶的骨骼發育有問題時,還是須由專業的醫師做診斷。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振芬
採訪諮詢/邱南昌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8個月大的萱萱很喜歡到處爬,還會抓起地上的東西就吃,連忙把她抱進學步車內是奶奶的緊急處理方式,但是限制孩子爬,對以後走路的發展並不好,媽媽想趕緊找個方法告訴婆婆。

發展小百科

匐匍前進→學會手腳交互向前→維持身體平衡→順利爬行

6、7個月的寶寶開始會用肚子貼地,像毛毛蟲似地匍匐前進,有的寶寶還會以手肘頂地拖著身體前進。剛開始爬行時,常會倒退爬,或在原地打轉,那是因為寶寶還未能掌握腦和肌肉的協調性,也還沒有方向感。但慢慢地就學會手腳交互向前,以維持身體平衡,大約9~10個月的寶寶就可以熟練的在家裡四處亂爬了。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童20種不能吃的食物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蔣文宜/專題報導

許多三代同堂,或是父母雙薪家庭,由於白日無法照顧小孩,因此多半會交由阿嬤等長輩照顧,一來為自己親人、二來又比較放心,不過卻時有所聞,老一輩阿嬤常會將孫仔放在螃蟹車,任其四處横走,也許只為圖個照顧方便,然而,小兒復健科醫師卻指出,在提早利用雙腳力量、缺少爬行的訓練之下,恐為造成日後感覺統合失調的元兇之一。

先來看看,為什麼螃蟹車壞處多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楊佩瑜說,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做過醫學實驗對照組研究,但是,不難想像當幾個月的小孩正興高采烈的進入探索期,如果卻受限於只能動手敲敲、用腳滑行的小空間裡,對小孩的發展絕對沒有好處可言。她並指出,有5成以上感覺統合異常的小孩,多半是爬得少的結果。

不過,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則指出,坐螃蟹車未必百分百的壞處,不過,要看家長動機正確與否,比如許多長輩動機在於讓幼兒提早學走路,可能會使得幼小身軀過早承受身體重量,加上雙腳骨骼尚未發育健全,則容易導致O型腿。

所以,張旭鎧提出若以「七坐八爬」作為成長判斷標準,那麼8個半月到9個月大,才比較適合坐螃蟹車,甚至也有骨科醫師認為,10個月之後再坐螃蟹車更好。張旭鎧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若寶寶雙腳碰觸地面時,有反抗力出現時,就表示已有足夠力氣,再坐螃蟹車會比較適當。

但是要坐螃蟹車也有前提喔!他說,對於已經在學走路的小孩,1次最好坐不超過半小時,也就是螃蟹車只是輔助學走路的工具,其他時間,則必須讓小孩多爬行,或坐著自己動手玩,訓練其爬高爬低等,至於,若是將小孩成天放置於螃蟹車或嬰兒床內,常常在狹窄空間活動,則會對其感覺統合發展造成扼殺可能。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李欣怡

什麼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是一種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的過程,對來自環境中的感覺訊息作選擇性的吸收,再加以組織、整理,使個體可以適當運用其肢體、情緒與環境互動。例如:寶寶剛開始學走路,一開始相當不穩又常跌倒,但在不斷練習中,寶寶整合視覺、觸覺、前庭覺、本體覺及一次比一次走得更好的成就感,最後寶寶終於可以自己放手走路。又如:寶寶一開始學拿湯匙時,尚不知該用多少力量來拿湯匙或舀東西,抓湯匙的動作亦相當笨拙,手眼也相當不協調,但經過多次的練習中,寶寶會不斷的修正他的反應,最後它可以適當的運用湯匙舀起不同種類的食物,在這過程中,寶寶結合了視覺、味覺、觸覺、本體覺以及練習過程中的回饋反應,才使他學會如何操作湯匙。所以,感覺統合的發展是從嬰兒、幼兒到學齡的過程中,藉著環境的刺激,內在及外在的需求,引導個體不斷去整合這些刺激,做出適當反應,再藉著這些經驗不斷去修正下一次的反應。一般大約在8~10歲,兒童的感覺統合能力已大致成熟,但終其一生會因感覺的經驗再作一些細部的調整。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理論,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餵寶寶吃副食品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寶寶牙牙學語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動作發展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開始學說話,你跟他的溝通就進入了另一個階段。跟孩子聊天,是引導他發展
的第一步,如果你是一個懂得跟孩子聊天的父母,那麼,你不但擁有開啟他心房的鑰
匙,也是跟他做朋友的開始。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聽到的詞彙愈多,他學習語言的速度也就愈快,專家發現,
常對孩子說話的父母通常會使用較多的形容詞、提出較多的問題,並說明事情的原
委,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不行」、「停」、「吃下去」等這些單調的詞彙。很多父母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當寶寶吃副食品時,有時吃1~2口就不吃,是可以接受的,一般而言,吃得少不代表食物製作不好吃,我們提供副食品的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介紹新食物,吃的多或少是一個參考,可以了解寶寶的喜好。

二、一開始吃副食品的濃度先從稀釋開始,喝個2天,一天1~2次,每次吃的量視寶寶接受度而定,可能是一口,也可能是1湯匙,也可能更多觀察寶寶吃後的反應,吞嚥是否順暢,便便的型態,生活習慣和生理的反應等等
如果一切皆良好,濃度即可漸漸增加,亦是以寶寶的反應為主。

三、請保留食物原味,讓寶寶品嚐新鮮天然的食物滋味,調味料是多餘且不必要。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 李松澤
前台北榮總復健部語言治療師 李淑娥

家中小寶貝初次開口說話那一刻,總是令爸比媽咪充滿著期盼與驚喜。但是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快慢不同,提醒爸媽要定期檢視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表,參與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寶寶三歲前,透過生活中的閱讀、遊戲等活動陪伴他,都是幫助寶寶練習語言表達、共享甜蜜親子時光的好時機。

從非口語到口語~孩子的語言進度表

小嬰兒還不會說話時,會透過非口語的小手動作、臉部表情,以哭聲或愉悅聲來表達他的情感及需求,但人類語言的學習在小嬰兒未開口前早已啟動,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李松澤主任表示,剛出生的寶寶就會因為劇烈聲響,產生驚嚇把雙手往外伸,這種對聲音的反應正是語言學習的第一步,研究也顯示,胎兒在母親懷孕的後期就會對外界聲音有所反應,也就是說,寶寶的語言學習之路從他在媽媽的肚子裡已開始悄悄醞釀。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baby home的媽咪,提供相關的訊息。 wendy媽咪,只是將它做些整理,有需要的朋友們,歡迎連結尋寶喔!請點我看詳細內容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會爬、會坐、會走…,時間到了會抓東西來吃,會玩玩具…這些成果其實是經由媽媽不經意給的訓練機會學習而來的。如果父母親沒有時間多加照顧,除了喝奶大部份時間都讓寶寶單獨躺在床上,在極端的例子時,寶寶可能到了兩歲還不會走路,三歲還不會說話。如果父母親可以刻意的給予寶寶訓練的機會,肯定可以對寶寶的動作發展大有幫助。

動作發展大致分為『粗動作發展』和『細動作發展』:

粗動作發展
就寶寶而言,神經肌肉的控制,由頭部開始,然後頸部,接著繼續往下發展到軀幹、四肢。粗動作發展包含頭頸平衡、爬、坐、站、走,甚至翻滾、跳躍、跑步等。兩個月大的寶寶可能已經可以將自己的頭部抬起來,這是抬頭挺胸的第一步。接下來的重要時刻,他將利用肚子的肌肉發展其他新的動作技巧。雖然每位寶寶都有自己的動作發展里程,但在4月大時大約都會…

G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